Guocheng Energy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国成能源建设集团股份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2025中国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即《长沙宣言》对中非新能源合作的影响评析
来源:文章来源网络 | 作者:国成能源 | 发布时间: 2025-06-17 | 18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2025年6月12日,中国宣布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即《长沙宣言》核心内容),是继2024年对最不发达国家逐步扩大零关税范围后的重大升级。这一政策不仅覆盖农产品与资源品,更深度激活中非新能源产业链合作,从贸易便利化切入,重构双方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协同模式。 

(二)直接效应,新能源设备与原材料贸易成本优化。降低非洲新能源设备进口成本。零关税直接削减中国光伏组件、储能电池、逆变器等产品出口非洲的税费成本。例如,埃及、加纳等国此前对电动汽车和光伏设备实施关税减免(埃及零关税、加纳8年免税),但零部件关税仍存。新政策覆盖全税目,中国设备在非价格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速非洲光伏装机普及(当前非洲光伏装机仅占全球0.8%)。 

(三)促进非洲新能源原材料对华出口,非洲钴、锂、铜等关键矿产占全球储量30%以上,但加工能力薄弱。零关税推动矿产直接输华:比亚铜(电池材料)、莫桑比克石墨(负极材料)可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降低中国电池厂商原料成本;2025年一季度中国自非洲进口矿产品增长12%,零关税后份额或翻倍。 

(四)产业链重构,本地化生产与产能协同,中国新能源企业加速非洲本地化建厂。政策降低在非设厂成本:零部件进口零关税,本土组装后出口中国同样免税,形成“双向零关税”闭环。中企在埃及设厂,供应中东与欧洲;天赐材料投资20亿在摩洛哥生产锂电池材料,辐射欧洲市场。    

(五)非洲新能源加工链升级,零关税激励非洲从原料出口转向半成品加工:例如刚果(金)钴矿可本地加工成硫酸钴再出口中国,价值提升3倍;卢旺达辣椒加工模式(零关税后对华出口激增)可复制到新能源领域(如碳酸锂提纯)。 

(六)项目融资与合作模式创新,提高新能源项目经济性。设备成本占光伏项目总投资的50%,零关税可降低系统成本10%-15%,缩短投资回收期至6年以内(原8-10年),吸引更多中资参与非洲大项目:如纳米比亚100MW光伏电站(中企EPC);毛里塔尼亚1.2GW风电项目(年减排412万吨)。 

(七)“资源换项目”模式深化,非洲国家可用矿产权益抵扣中企工程款,例如赞比亚以铜矿收益担保中国承建的10,000个屋顶光伏项目,零关税保障矿产稳定变现,降低主权信用风险(如吉尔吉斯斯坦B-评级)。 

(八)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协同,解决非洲电力短缺痛点,当前非洲通电率仅43%,零关税推动分布式能源普及:中国光伏水泵、离网储能系统(如特隆美产品)零关税入非,覆盖农村微电网,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中企建)使电价降低17.5%。 

(九)提升中国绿色供应链韧性,非洲锂钴资源替代澳大利亚/智利进口,规避地缘风险;南非红石光热电站(中企参与)为中国光热技术提供海外验证场景。 

(十)非洲本土产业链配套不足,光伏玻璃、电解液等中间品仍依赖中国,需中企共建本土供应链(如博达新能在埃及培训技术工人)。 

(十一)政策落地差异,各国海关效率参差(如尼日利亚清关需30天),需建立中非“单一电子窗口”系统。 

(十二)欧美竞争加剧,欧盟推出“全球门户计划”对非光伏补贴,中国需强化“技术+金融”组合优势(如国开行配套绿色信贷)。 

(十三)关税政策对中非新能源价值链的影响,原材料贸易,非洲矿产零关税进入中国,降低电池材料成本;稳定供应渠道,非洲加工能力不足;物流效率低。设备制造,中国新能源设备零关税进入非洲,降低项目成本15%;加速装机普及。部分非洲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项目开发,中企在非投资成本降低,“资源换项目”模式深化;回收期缩短,政策执行差异;本地合规要求。电力运营,发电成本下降;电价降低,提升非洲能源可及性;微电网普及,电网基础设施落后;运维能力不足。 

(十四)迈向“零关税+零排放”协同共同体,零关税政策不仅是贸易便利化工具,更是中非绿色工业革命的催化剂,短期:刺激新能源设备贸易量增长30%以上(参照2023年光伏产品对非出口增57%);中期:推动非洲形成5-8个区域性新能源产业集群(如埃及光伏、摩洛哥电池); 长期构建“中国技术-非洲资源-全球市场”三角循环,重塑全球绿色供应链格局 。   

(十五)中非合作已从基建输出升级为规则协同(零关税)与技术共生(光储一体化),为“全球南方”碳中和路径提供可复制的制度范本。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