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燃气电厂扩建与氢能补贴计划搁浅,大型储能部署势在必行德国原计划大力扩建燃气电厂,完成向100%绿能目标的平稳过渡,并提前八年在2030年彻底淘汰煤炭发电。然而,由于政治局势动荡,这一计划被迫搁浅。
不久前,德国三党联合政府破裂,燃气发电厂的扩建计划无法获得议会通过,能源政策推进陷入僵局。德国是欧洲最大电力进口国之一,能源安全一直是该国的重要议程。截至12月初,德国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13.5%;电力进口量236亿千瓦时,高达出口量的2倍;天然气进口高达2149GWH。尽管光伏发电发展迅猛,德国业内仍广泛认为燃气发电是核电退出和煤炭的逐步淘汰的关键过
渡方案。随着计划搁浅,德国面临的能源危机日益严峻。
目前,德国业内部分声音倾向于转向氢能发电。但近日,由于未能与欧盟委员会就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德国原定的3.5亿欧元氢能项目补贴也被迫取消。对于德国电网来说,进一步增加大型储能部
署将成为重要的能源危机解决方案,但目前德国储能市场以户储为主,大型储能在德国所有储能装机中占比仍然很少。截至12月份,德国储能总容量共17.2吉瓦时,其中14.5GWH为家庭储能,占
比84.3%;大型储能2GWH,占比11.6%;商业储能仅697.9GWH,占比仅4%。
东非将启动集中式电力日前市场
东非电力联合体(EAPP)在肯尼亚蒙巴萨举行的区域贸易会议上宣布,将于2025年启动集中式日前市场,覆盖13个成员国(布隆迪、吉布提、刚果、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利比亚、卢旺达、
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惠及超6.2亿人,将通过区域能源贸易优化低成本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提升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与经济性。EAPP正与世界银行及肯尼亚政府作
制定市场规则、交易平台及电网协调机制,同时分享其他电力联营组织的经验,推动区域协调与合作。未来,EAPP计划与南部非洲电力联营组织(SAPP)实现互联,展开更广泛的跨区域能源合作
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降低化石燃料依赖,助力东非可持续经济增长。
挪威将允许5兆瓦以下光伏电站隔墙售电
挪威政府计划制定新规,允许工业区内5MW以下光伏电站隔墙售电,增强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能源部长Terje Aasland表示,该政策旨在通过支持企业投资自发电系统,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推
动市场投资可再生能源电站,提升绿能占比。此外,还将提高光伏发电就近消纳能力,避免大量电力并网影响电网稳定。新规将纳入2024年国家预算修订案,并公开征求意见至2025年2月3日,计划
于2025年7月1日生效。该政策适用于工业区域的光伏电站,鼓励在靠近用电地点及现有电网的区域建设光伏电站。截至2023年底,挪威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597MW,其中20千瓦以下的住宅光伏系
统占190MW,500千瓦至1MW的光伏系统约占100MW。
阿联酋阿布扎比海关新战略计划聚焦提升清关效率
近日,阿布扎比海关总局公布了2024-2028战略计划,全面对接阿布扎比酋长国战略与阿联酋国家发展方向。新战略以创新驱动、数字化赋能为核心,通过深化与合作伙伴的协作,全面提升清关效率
缩短通关时间。战略计划明确了六大目标:优化用户体验,巩固阿布扎比作为贸易首选目的地的地位;支持收入增长,增强经济竞争力;通过高效风险管理与合规操作强化社会安全;推动创新与可持
续发展的卓越文化;加强专业化人才管理,提升海关工作水平;借助未来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引领区域发展。为落实目标,海关总局将推出28个战略项目,聚焦提高货物到港前清关率、缩短货物清
关时间,并确保国际协议与海关政策的100%合规。同时,计划将大力推广区块链、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以强化边境管理与数据分析能力,全面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品质。
阻碍政策
2026年起泰国电动汽车必须采用国产电池近日,泰国政府正式出台了有关油混和轻混汽车产业的发展政策,目标是降低泰国电动汽车对进口电池的依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税收减免政策:2026至2035年,对本地生产的油混和轻混汽车实施固定消费税率,油混车税率在9-10%,轻混车税率在10-12%。同时要求截至2027年,泰国企业对油混的投资不得少于30亿泰铢对
轻混的投资不得少于10亿泰铢,需逐步使用泰国产电池和关键零部件(如牵引电机、减速器、逆变器等)。2. 关键零部件本地化要求:从2026年起,要求所有参与企业必须使用泰国产电池,并步增加
本地生产零部件比例。3. 限制电池零部件进口:拒绝延长进口电池零部件豁免的期限。此外,近日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批准了81000亿泰铢的相关投资,推动电动车、充电站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发展。
美国2025年起进口我国光伏硅片、硅料关税上调至50%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大幅提高对我国生产的光伏硅片、硅料以及部分钨制品进口关税。进口我国光伏硅片和硅料的关税将从25%上调至50%,部分钨制品从0%上调至25%。
此外,有报道称,中美双方将在本周及下周进行贸易谈判。
印度2026年中旬起将禁止政府光伏项目使用中国电池
印度政府计划进一步收紧光伏项目的本地化要求,自2026年6月起,政府光伏项目仅允许使用经批准名单内公司供应的印度本地产太阳能电池,旨在减少对海外尤其是中国进口的依赖。
目前,印度政府已强制要求政府项目使用本地生产的光伏组件。具体来说,在2026年6月1日之前投标的项目需使用ALMM List-I光伏组件,但无需使用List-II光伏电池;2026年6月1日之后投标的项目需
同时使用ALMM List-I光伏组件和ALMM List-II光伏电池,无论项目何时并网。然而,印度光伏产业的供需失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尽管光伏组件年产能已达约80GW,电池年产能却仅约7GW。
大量依赖进口填补缺口推进政策落地,印度政府表示将很快公布合格制造商名单。目前,塔塔电力、信实工业、阿达尼集团等企业已在印度建厂,Waaree Energies、Vikram Solar和Solex Energy也在
积极扩展电池生产能力。但受本地制造高成本影响,印度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价格或将面临上涨压力,增加光伏项目的总体成本。
捷克拟削减早期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引发行业强烈反对
捷克下议院近日通过法案,计划追溯性削减2009年至2010年间建成的光伏项目的上网电价补贴。根据新规,这些光伏电站需基于全生命周期盈利情况,而非仅限于补贴期,来决定是否继续享受国家
补贴。这一提案由财政部提出,目的是限制新能源补贴规模,缓解财政压力。然而,该政策引发了太阳能行业的强烈批评。捷克太阳能协会执行董事Jan Krčmář表示,这一新规将改变光伏行业既有
规则,给投资者带来巨大不确定性。他指出,要求能源生产商预测未来10至20年的收入不切实际,这将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并对捷克新能源投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目前,该法案已提交上议院审
议,若获得批准,将正式生效。行业人士担忧,这一措施可能对未来新能源项目投资产生长期不利影响。新规能否最终通过,以及其对捷克光伏行业和未来能源投资环境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
(文章来自网络)